中國茶道
中國茶道
品茶論道 --中國茶道:“禪”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于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于唐、盛于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圣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后又于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并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并發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于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并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于佛教的最初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本文由安溪鐵觀音批發網http://www.rapidzik.com/收集整理(本批發網一市斤起按批發價發貨,個人少量購買可通過快遞做貨到付款,歡迎訂購)。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狈畔乱磺惺欠攀裁茨?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中國茶道:“儒”
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精華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體。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為前提。清醒、達觀、熱情、親和與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歡快格調,這既是中國茶文化的主調,也是與佛教禪宗的重要區別。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飲,寓教于樂。在民間茶禮、茶俗中儒家的歡快精神表現特別明顯。
中國茶道:“佛”
“石蘊玉而山暉,水含駐而川媚!敝袊璧赖梅鸾涛幕淖甜B,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禪語的引用,往往可啟悟人的慧性,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并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盁o”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會能了悟了”。于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辈鑼W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盁o”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爸毙摹奔醇儩嵡屐o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存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爸毙氖堑缊觥痹姴枞讼矏鄣淖毅。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按世俗常規辦的事的主管能動徹底忘記,而應保持一個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且不論,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大師指點!背缁鄱U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彪[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著眼現實,而不管他大摩來否。
中國茶道:“怡”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夸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于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中國茶道:“靜”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鼻f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崩献雍颓f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毙斓澢洹肚镆乖嚥琛吩娫疲
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
白云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
戴昺的《賞茶》詩:
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芭P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云,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云: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梢哉f:“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中國茶道:“真”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于“道”,追求于“真”!罢妗笔侵袊璧赖钠瘘c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本文由安溪鐵觀音批發網http://www.rapidzik.com/收集整理(本批發網一市斤起按批發價發貨,個人少量購買可通過快遞做貨到付款,歡迎訂購)。
中國茶道:“道”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如果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蓋都放在茶桌上,這種手法稱為“唯我獨尊”。對茶的認識上,古人認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靈芽。對于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勞最大。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并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盁o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臺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采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
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云流水,靜如山岳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鐵觀音價格表:極品鐵觀音|特級鐵觀音|陳年鐵觀音|一級鐵觀音|二級鐵觀音|三級鐵觀音|四級鐵觀音|感德酸香型鐵觀音|袋泡茶批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