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前的“鬮書”面世,為安溪茶文化傳播提供佐證
兩百年前的“鬮書”面世,為安溪茶文化傳播提供佐證
“鬮書”是古代民間分家的一種契約,即先將家產均分成數份載入文契,諸子再以拈鬮的方式,確定各自繼承的那份產業。
日前,安溪鐵觀音發源地西坪鎮發現一份寫于清嘉慶年間的“鬮書”(契約)!棒b書”歷經滄桑但保存完好,記載著200多年前,西坪霧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北上武夷山開墾茶園,為古代安溪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據。
安溪茶商早就開墾武夷山
200多年前的“鬮書”
“鬮書”是古代民間分家的一種契約,即先將家產均分成數份載入文契,諸子再以拈鬮的方式,確定各自繼承的那份產業。
該“鬮書”由西源村茶商林水田保管,寫于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明載:“今立鬮書人長房侄賢宗兄弟,二房叔震行……將先考遺業及行兄弟叔侄同置田產先抽取四叚為先考妣祭費……另有建寧府崇安縣武夷山幔陀峰茶廠一座……”
“鬮書”中提到的“燕愈公”,指的是西坪霧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林氏族人稱“幔陀公”,曾是建寧府崇安縣武夷山(今武夷山市)十八巖的業主,幔陀峰、寶國巖、霞賓巖是其當年購置的茶山。
林水田介紹,林燕愈生有二子,分別開出幔陀東、幔陀西兩個脈系。其在西坪建造的“蔚美樓”,跨越200多年依然挺立,廳堂正中掛著清嘉慶年間御賜的“潛德幽光”牌匾,顯示當年的輝煌。其子孫繼承祖業,創立林奇苑茶莊,并將烏龍茶(安溪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極品)的芳香傳向世界,《武夷山市志》、《武夷茶經》對此也有相關記載。
“先祖不僅把烏龍茶的茶種、制作工藝和繁殖方法,從安溪傳播出去,更讓浸透著安溪情結的武夷巖茶芳香四處飄溢!毖哉勚,林水田不無敬佩。有關文史專家指出,這份“鬮書”的發現,也為安溪人的遷移、安溪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直接的史證。本文由安溪鐵觀音批發網http://www.rapidzik.com/收集整理(本批發網一市斤起按批發價發貨,個人少量購買可通過快遞做貨到付款,歡迎訂購)。
后裔重振安溪茶業輝煌
“1999年,武夷山的幔陀東系親人曾到西坪探祖,我們也多次到武夷山探望宗親!绷炙锝榻B,武夷山的宗親看到祖家來了人,非常熱情,大家一起登幔陀峰、寶國巖、霞賓巖,踏訪林氏先祖開山種茶的地方,尋找故跡。
如今,200多年過去,林燕愈當年在武夷山上建造的茶葉初制廠已是一派荒蕪,但寶國巖的巖壁上依然清晰的“林”字,赫然昭示著霧山林氏的茶業在武夷巖上薪火相傳。安溪烏龍茶在武夷山烙上了當地的印記,也如世代在武夷生存的林氏幔陀東后裔,與當地人融為一體!
(泉州晚報訊 記者羅劍生 通訊員洪金示 文/圖 轉載自:大閩網_騰訊網)





鐵觀音價格表:極品鐵觀音|特級鐵觀音|陳年鐵觀音|一級鐵觀音|二級鐵觀音|三級鐵觀音|四級鐵觀音|感德酸香型鐵觀音|袋泡茶批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