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咗茶未(來源: 信息時報 陳均)
飲咗茶未(來源: 信息時報 陳均)
在廣州,“飲咗茶未”成為日常問候,喝茶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了。二十年前,我剛到廣州,居所的房東老奶奶很夸張地跟我表述:“一天不喝茶啊,我這渾身就難受!”
當時我還納悶,有這么嚴重嗎?不就是喝杯茶嘛,后來我才知道自己是少見多怪了。
記憶里,在我的北方故鄉,飲茶很粗陋,有客人來,便沏上一壺茉莉花茶,還得分親疏遠近,好朋友或親戚來了,才有飲茶的待遇,一般客人就只有一杯白開水。倒也不是我們那里待人不誠懇,確實是因為生活水平差的緣故,那時候,拿得出手的最好的茶葉就是茉莉花茶再配上一碟花生瓜子,就是頂好的待客禮儀了,至于烏龍、鐵觀音、毛尖之類的,想都不要想了。平日遇到有人家蓋新房,四鄰八舍過來義務勞動,往往連花茶都沒有一包,只能弄一些大紅棗,在火上燒焦了,放在大鍋里,煮成棗茶待客,棗茶甜香,別具風味,但終究不是正經的茶葉。窮,沒辦法。
因此,廣州的飲茶方式對于我來說,過于精致了,這可以理解,F在我已經習慣了,跟我的房東老奶奶一樣,早晨不喝一壺還難受。本文由安溪鐵觀音批發網http://www.rapidzik.com/收集整理(本批發網一市斤起按批發價發貨,個人少量購買可通過快遞做貨到付款,歡迎訂購)。
廣州飲茶,其實最出色的部分是茶點,茶點天下無雙,各家酒樓的茶市又有自己的獨門點心,比如泮溪酒家的“綠茵白兔餃”“泮塘馬蹄糕”“迷你咸煎餅”,造型精致得不忍下筷子,吃起來又難罷口。在廣州飲茶最丟人的一次,是在上下九喝早茶,剛到廣州不久,我點了一壺鐵觀音,點心車剛推出來,立即一籠接一籠地拿,什么鳳爪、排骨、蝦餃、蘿卜糕等等,總共拿了十二籠,摞起來有半米高,吃得風卷殘云一樣,把周圍的阿婆阿公看得目瞪口呆,哪里來的土鱉,這是飲茶嗎?
我這樣是有點褻瀆了咱們的古人,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宗,在許多古人的境界里,飲茶帶有一種悟道的意味,烹茶撫琴,坐看云起云消,極為講究。陸羽的《茶經》里描述過烹茶:“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敝蟛璧乃歼@么講究,這樣泡好的茶,每喝一口,必然要帶著敬意和詩意啊。
中國地大,飲茶的習慣各異。不少地方喜歡喝咸茶,藏族人和哈薩克人煮的奶茶,加鹽,加奶,我曾經在天山下的哈薩克人帳篷里喝過一壺很好的咸奶茶,用雪水煮的,燃料是馬糞,熱奶茶一口下肚,清香四溢,通體舒泰,可能是長途走路后身體缺鹽的緣故,西部苦寒,牧人喝咸奶茶可以補充能量。廣東海豐也好咸茶,周作人《知堂談吃》一書中說,喝鹽茶是海豐人的一種嗜好,尤其是婦女們,每天早飯過后兩點鐘,就弄鹽茶喝,有的到了下午三點鐘的時候,還要喝一次,清朝黃漢宗的《海豐竹枝詞》寫道:“海豐風俗尚咸茶,牙砵擂來響幾家!丙}茶做法是用茶葉放在乳缽內研成細末,加些食鹽,用開水一沖就得。把茶葉搗碎了的做法,叫“擂茶”,在英德我也遇到過,當地客家人喜歡把茶葉和米粥一起煮,煮成又咸又香的“擂茶粥”,別具風味。
塔里木的維吾爾族牧人或者打柴人,趕著羊群和毛驢車進戈壁灘,通常都要帶上一大塊“磚茶”,和一包方糖,磚茶,是以茶葉、茶莖,茶末壓制成的塊狀茶,茶的品質不值一提,但在沙漠里,卻是維吾爾人的絕佳飲料,煮一壺磚茶,加上幾塊方糖,甜茶解渴,味美提神,滋潤五臟,也可以泡馕佐餐。
英國人喜歡喝甜茶,那是從印度傳過去的,因為印度人喜歡煮茶時加糖,而茶葉最初是經由印度西部的蘇拉特港從中國進口到英國的,所以,英國船員傳承了這一味覺,帶回了英吉利。早期的英國人喝茶還不如我老家優雅,他們根本不會喝,有個笑話:一位英國紳士煮茶,把幾斤茶葉放進沸水,煮兩個小時,然后把茶水倒掉,大嚼茶葉渣。18世紀,嗜茶的英國人也曾經造假,最常被用來摻假的是山楂樹葉,用來冒充綠茶,黑刺梨葉子,用來冒充紅茶,用這些樹葉泡出來的湯水不很像茶水,因此,有人就在里面加各種染色劑,比如硫酸鐵、普魯士藍甚至羊糞,真是夠惡心的。
廣州的茶,既沒有古人的茶道那樣拿腔作勢,給茶味渲染上幾分神秘的哲學;也沒有西部飲茶那樣,純粹是為了解渴,飲食,廣州的茶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恬淡,平和,一盅一件,時間慢慢流過,沒人去糾結茶杯里的歲月和歷史,喝完茶,該干嘛就干嘛去了。(來源: 信息時報 陳均)





鐵觀音價格表:極品鐵觀音|特級鐵觀音|陳年鐵觀音|一級鐵觀音|二級鐵觀音|三級鐵觀音|四級鐵觀音|感德酸香型鐵觀音|袋泡茶批發
